吉林省统计局
2011年2月18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吉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7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50.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17.39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09.52亿元,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1306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2∶51.5∶3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219.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55.9亿元,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2.0%。
图1:2006—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7(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3.7%。其中,农村为104.1,上涨4.1%;城市为103.4,上涨3.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2,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8.6,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4,上涨3.4%。
表1: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上年=100
指 标 |
全省 |
城市 |
农村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3.7 |
103.4 |
104.1 |
食品 |
109.2 |
109.0 |
109.4 |
其中:粮食 |
113.9 |
115.4 |
112.4 |
烟酒及用品 |
100.7 |
100.9 |
100.5 |
衣着 |
100.7 |
100.9 |
100.1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9.6 |
99.5 |
99.7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1.8 |
101.5 |
102.5 |
交通和通信 |
99.1 |
98.7 |
99.8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0.5 |
100.3 |
101.0 |
居住 |
102.4 |
101.8 |
103.5 |
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602.41亿元,增长23.7%。其中,全年完成税收收入439.31亿元,增长21.7%。在全年完成税收收入中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60.82亿元,增长23.6%。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9%,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787.25亿元,增长20.8%。其中:教育支出250.2亿元,增长1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3.36亿元,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110.91亿元,增长3.3%;环境保护支出71.55亿元,增长44.6%;交通运输支出89.78亿元,增长55.7%。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5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实现种植业增加值577.03亿元,增长5.5%;林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4.7%;牧业增加值381.48亿元,增长0.5%;渔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3.01亿元,增长8.6%。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25.3万亩,比上年增加65.3万亩,增长1.0%。全年粮食总产量2842.5万吨,增长15.5%。其中,玉米产量2088万吨,增长15.4%,单产6853.2公斤/公顷,增长12.0%;水稻产量588.5万吨,增长16.5%,单产8737.5公斤/公顷,增长14.3%。
图2:2006—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
2010年,全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454.6万头、293.7万头、305.65万只和3.78亿只,其中猪、牛、羊出栏量分别增长5.8%、3.5%和4.0%,禽类出栏量下降1.8%。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32.72万吨,增长3.7%;鲜蛋类总产量95.64万吨,下降3.0%;牛奶总产量43.50万吨,下降2.2%。
表2:2010年全省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年产量 |
增长 %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2842.50 |
15.5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1078.75 |
11.4 |
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232.72 |
3.7 |
鲜蛋总产量 |
万吨 |
95.64 |
-3.0 |
牛奶总产量 |
万吨 |
43.50 |
-2.2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6.90 |
2.4 |
出栏生猪 |
万头 |
1454.60 |
5.8 |
出栏家禽 |
亿只 |
3.78 |
-1.8 |
2010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145万千瓦,增长7.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9.37万台、机电井16.96万眼、农用水泵47.87万台,分别增长19.9%、2.2%和1.2%。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72.68万公顷和106.35万公顷,增长2.6%和2.7%。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39.50亿千瓦时,增长5.4%。
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900个,增长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粮食加工量达148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4亿头(只),分别增长2.4%、2.1%和6.3%。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707.8亿元,增长27.3%;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550亿元,增长18.6%。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850个,有机食品308个,无公害农产品229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14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200万亩。全年全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达3510万吨,实现产值5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1亿元,带动农户289万户 。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75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9%,增幅高于年初规划目标4.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47.32亿元,增长21.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07.80亿元,增长19.4%。
表3: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
工业增加值 |
增长 % |
总计 |
3755.11 |
19.9 |
轻工业 |
1047.32 |
21.2 |
重工业 |
2707.80 |
19.4 |
在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1552.21 |
15.3 |
图3:2006—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所涉及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食品产业、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冶金建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91.40亿元、565.44亿元、596.18亿元、75.90亿元、218.83亿元、436.63亿元和320.69 亿元,分别增长24.6%、7.8%、16.6%、27.9%、25.0%、17.7%和26.6%。
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实现增加值806.29亿元,增长14.3%。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3.99亿元,增长26.0%。
表4:2010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速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增长(%) |
纱 |
万吨 |
5.81 |
2.4 |
布 |
亿米 |
0.42 |
-4.8 |
服装 |
万件 |
19526.56 |
22.5 |
化学纤维 |
万吨 |
27.23 |
-7.6 |
配混合饲料 |
万吨 |
592.91 |
32.7 |
精致食用植物油 |
万吨 |
60.22 |
60.2 |
软饮料 |
万吨 |
504.68 |
36.1 |
卷 烟 |
亿支 |
400.00 |
11.4 |
汽车仪器仪表 |
万台 |
125.40 |
-10.1 |
原煤 |
万吨 |
5190.02 |
18.3 |
焦炭 |
万吨 |
411.29 |
-1.3 |
天然原油 |
万吨 |
702.33 |
9.7 |
原油加工量 |
万吨 |
830.68 |
0.7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594.40 |
9.9 |
粗钢 |
万吨 |
827.17 |
4.3 |
钢材 |
万吨 |
875.80 |
3.8 |
生铁 |
万吨 |
691.71 |
6.7 |
铁合金 |
万吨 |
48.60 |
-8.5 |
黄金 |
千克 |
11686.38 |
3.3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0.57 |
195.8 |
水泥 |
万吨 |
3974.60 |
10.9 |
硫酸(折100%) |
万吨 |
26.23 |
-10.0 |
合成氨 |
万吨 |
60.20 |
3.8 |
合成橡胶 |
万吨 |
18.12 |
0.1 |
乙烯 |
万吨 |
83.33 |
-0.6 |
农用化学肥料(氮、磷、钾类折纯) |
万吨 |
27.68 |
19.2 |
化学药品原药 |
万吨 |
0.79 |
15.0 |
中成药 |
万吨 |
28.95 |
181.4 |
汽车 |
万辆 |
167.42 |
36.4 |
其中:轿车 |
万辆 |
115.58 |
34.9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94.74亿元,比上年增加317.16亿元,增长66.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9.3%,比上年提高37.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861.61亿元,增长24.0%,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4.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54.78亿元,增长50.2%。
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83.87亿元,增长19.8%。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48.78亿元,增长18.0%;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1899元/人(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增长8.2%;实现利税89.37亿元,增长14.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人均投资达到35381万元。其中,城镇投资7925.72亿元,增长33.0%;农村投资1696.05亿元,增长30.4%。
图4:2006—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7.10亿元,增长64.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10.03亿元,增长3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148.59亿元,增长26.1%。
全年完成城镇工业投资4516.34亿元,增长37.5%,增幅高于全部城镇投资增速4.5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2.1%。
表5:2010年全省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行 业 |
投资额 |
增长 % |
总 计 |
7925.72 |
33.0 |
(一)农、林、牧、渔业 |
167.10 |
64.1 |
(二)采矿业 |
483.09 |
27.6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83.31 |
44.8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252.29 |
22.3 |
(三)制造业 |
3477.83 |
35.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313.92 |
43.9 |
食品制造业 |
120.74 |
40.0 |
纺织业 |
37.44 |
60.1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6.14 |
16.2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1.16 |
109.1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58.52 |
5.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50.18 |
54.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28.83 |
242.9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2.96 |
3.1 |
金属制品业 |
136.63 |
21.0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63.89 |
1.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76.92 |
23.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28.29 |
45.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38.22 |
53.4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26.33 |
14.0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555.42 |
64.4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466.57 |
64.4 |
(五)建筑业 |
93.69 |
25.7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21.74 |
57.8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7.05 |
0.0 |
(八)批发和零售业 |
276.86 |
26.8 |
(九)住宿和餐饮业 |
69.08 |
-3.3 |
(十)金融业 |
14.22 |
71.9 |
(十一)房地产业 |
1063.10 |
17.7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7.37 |
-6.5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60.49 |
28.5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49.59 |
10.0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6.04 |
82.5 |
(十六)教育 |
95.39 |
30.6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62.41 |
19.5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89.45 |
154.0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05.80 |
58.1 |
全年完成城镇非国有投资5590.60亿元,增长32.4%,占全部城镇投资总额的70.5%。其中,完成私营企业投资1728.64亿元,增长81.3%。
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608.32亿元,增长39.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3%。全省在建计划总投资超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有1023个,完成投资2854.09亿元;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66个,完成投资1558.21亿元。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21.01亿元,增长21.7%。商品房竣工面积1871.38万平方米,增长27.3%;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319.64万平方米,增长19.3%。其中,销售住宅面积2062.73万平方米,增长17.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04.07亿元,增长18.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7.74亿元,增长17.8%,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高于乡村0.8个百分点。
图5:2006—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6: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增长 % |
总计 |
3501.82 |
18.5 |
按行业分: |
|
|
批发、零售贸易业 |
3152.18 |
18.4 |
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 |
976.90 |
32.1 |
按商品用途分: |
|
|
食品类 |
111.15 |
37.0 |
衣着类 |
152.08 |
35.9 |
日用类 |
713.67 |
30.6 |
住宿、餐饮业 |
349.64 |
19.6 |
按城乡分: |
|
|
城镇 |
3104.07 |
18.6 |
乡村 |
397.74 |
17.8 |
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中,粮油类增长59.4%;金银珠宝类增长44.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2.7%;服装类增长4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4%;汽车类增长35.8%;化妆品类增长35.4%;中西药品类增长31.6%;书报杂志类增长27.9%;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27.2%;日用品类增长24.5%;肉禽蛋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18.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1%;通讯器材类增长11.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7%。
六、对外经济
根据海关统计,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68.46亿美元,增长43.5%。其中,实现出口总值44.76亿美元,增长43.2%;实现进口总值123.70亿美元,增长43.5%。
表7:2010年全省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
指 标 |
外贸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 |
总计 |
168.46 |
43.5 |
出口总值 |
44.76 |
43.2 |
其中:一般贸易 |
25.68 |
39.3 |
加工贸易 |
11.45 |
101.9 |
进口总值 |
123.70 |
43.5 |
其中:一般贸易 |
113.57 |
44.3 |
加工贸易 |
4.49 |
58.8 |
图6:2006—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65亿美元,增长16.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80亿美元,增长12.3%。全年域外资金实际到位2491.65亿元,增长31.2%,其中,引入外省资金2209.75亿元,增长3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0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91.9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7%;货物发送量4.5亿吨,增长15.4%。全年旅客周转量511.31亿人公里,增长12.1%;旅客发送量6.5亿人,增长10.2%。民航集团全年共保障运输起降航班5.1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580万人次。
2010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36.6公里;公路总里程9.04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8.1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9.6%,全省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1850公里;等外公路943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0.4%。2010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73.1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0%。全省私人汽车保有量134.43万辆,增长22.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63.36万辆,增长32.9%。
图7:2006—2010年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及其增长速度
2010年末,全省拥有邮政局、所957个,邮路总长度达到27034公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1801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2.7亿元,增长22.6%。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3.8亿元,增长15.8%;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28.9亿元,增长22.9%。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9319万件,增长15.2%;包裹业务量116万件,下降5.6%;汇票492万笔,增长3.9%;累计订销报刊2.62亿份,增长4.0%;特快专递849万件,增长19.4%;邮政储蓄平均余额576亿元,增长14.5%。截至2010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83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9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6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1.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805.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5.9部/百人,增长14.4%。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285.9万户,增长25.4%。
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490.90万人次,增长18.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6408.89万人次,增长18.0%;接待入境旅游者82.01万人次,增长20.50%,其中接待外国游客72.16万人次;港澳台同胞9.8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732.83亿元,增长26.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12.39亿元,增长26.3%;旅游外汇收入3.05亿美元,增长25.5%。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旅行社567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7家。截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2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10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702.55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9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279.62亿元,增加979.19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726.29亿元,增加29.78亿元;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742.09亿元,增加216.55亿元。
表8:2010年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
年末数 |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 |
9702.55 |
15.4 |
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 |
2788.91 |
18.8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5203.16 |
11.2 |
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 |
5147.26 |
11.6 |
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 |
7279.62 |
15.5 |
其中:短期贷款 |
2815.66 |
3.7 |
中长期贷款 |
4310.84 |
31.8 |
图8:2006—2010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2010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5家。全年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量8692.08亿元。
2010年末,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经营主体23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40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2941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3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寿险收入165.93亿元,增长23.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44亿元,增长22.9%;财产险收入60.89亿元,增长50.5 %。全年原保险赔付额56.27亿元,增长0.3%。其中,寿险给付23.34亿元,下降7.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4.21亿元,增长14.9%;财产险赔款28.72亿元,增长5.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0年末,全省有各级政府部门科学研究机构107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92个(其中中科院属3个;省属47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5个(其中省属11个)。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不包括双聘院士)。全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属重点实验室3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个。
2010年,全省国内专利申请量6445件,授权量434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3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789件,授权量785件,分别增长28.8%和9.3%。 2010年度(自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87项。全年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3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9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4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3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8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424份,实现合同成交额18.81亿元。
2010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05个,其中国家质量检测中心1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产品35种,860个批次。全省共有质量认证机构4个,有4120户企业通过了自愿性认证,颁发证书4664张。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21万台件,增长8.4%。截止2010年末,全省已拥有27个中国名牌产品。
全年省级气象部门累计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89次,预警信号累计覆盖1.4亿人次。全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1架次,跨区域飞机作业17架次,地面人工增雨191次,累计增水14.5亿立方米。组织防雹作业722次,防雹保护面积12552平方公里,挽回经济损失3.6亿元。全省共有9个地震台站,2个火山观测站,18口观测井。
2010年末,全省拥有小学5837所,比上年末减少347所;在校生144.46万人,减少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4%。有普通初中1209所,减少17所;在校生81.75万人,减少5.16万人。有职业初中12所,减少13所。在校生8299人,减少9042人。有普通高中学校257所,减少5所;在校生47.09万人,增加0.24万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386所,增加2所;在校生29.44万人,毕业生9.18万人,其中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18人。另有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339所,注册学生数64.62万人。
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76万人,在学研究生5.16万人。有普通高校5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包含10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普通专科(高职)院校1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5.29万人,在校生54.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全年成人高校本专科共招生6.48万人,在校生14.82万人。
2010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2082所,在校生41.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6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1.98万人;独立学院10所,在校生8.47万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4所,各类注册学生5702人;民办普通高中26所,在校生2.99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78所,在校生4.62万人;民办普通初中30所,在校生4.75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8所,在校生3.20万人;民办幼儿园1901所,在园学生15.3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0年末,全省拥有群众文化机构1066个。其中,文化馆63个,群众艺术馆13个,乡镇文化站614个;艺术表演团体68个。公共图书馆65个,藏书1500万册。博物馆、纪念馆85个,文物藏品20万件,全年参观人数达260万人次。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1.04万种;期刊238种,总印量0.85亿册;出版发行报纸80种,印刷总量15.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4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5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为422.9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260.46万户。
2010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7.0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7万人,注册护士4.57万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10.65万张。全省有乡镇卫生院769个,床位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全省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84家。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发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有1252.5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全年共筹集资金18.79亿元;已有626.33万参合农民从中受益,支付补偿资金17.72亿元,占筹集资金总额的94.3%。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6.73万例,报告死亡139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45.63/10万,死亡率0.51/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为28.5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为6.7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2%。
2010年,我省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 51枚、银牌29枚、铜牌18枚。全年培训审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1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97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 人。全年新建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营地;2个市(州)级全民健身中心;7个县(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3个(市、区)级健身广场;36个街道(社区)健身路径;63个乡镇健身路径; 450个行政村配建了体育器材。新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3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到1296万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11.47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679.04元,增长 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37.44元,增长18.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7.36元,增长6.3%。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2.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7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41平方米,增加0.7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89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图9: 2006—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9.5万人,增长8.2%,其中参保职工为392.9万人,增长2.5%。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3.8万人,增长7.3%,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550.1万人,增长13.1%;城镇居民为783.7万人,增长3.6%。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5.3万人,增长1.6%。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5万人,增长10.4%。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0.5万人,增长7.1%。
2010年,全省共筹集城乡低保资金36.70亿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8.97亿元,农村低保资金7.73亿元。城市低保月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26元和198元,比上年增长5.6%和16.5%;农村低保年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319元和989元,增长5.9 %和30.1 %,有效保障了全省213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全年投入医疗救助资金5.98亿元,资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46.3万人次,其中直接救助52.3万人次。全年省财政共下拨救灾资金13.11亿元,妥善安排了321万人次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0年全省完成困难户泥草房改造7.06万户,超出年初省政府计划任务数609户。2010年省财政列支农村五保供养补助经费5148万元,将3.2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目前,全省共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9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3万人,分散供养对象8.6万人,集中供养年人均补助标准为2700元,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补助标准为1700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9亿元,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18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5.22万吨,比上年下降2.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5.63万吨,下降1.9%,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削减任务的130.5%、142.8%。全省列入松花江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86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列入辽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26个项目已完成21个。全省17条江河的64个监测断面中,好于Ⅲ类水质断面的占56.3%,有9个断面水质好于上年,占断面总数的14.1%。松花江流域出省界断面稳定保持国家规定的水质要求。2010年末,全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30.77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2.3%。
2010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2477起,死亡1755人,比上年减少1363起,减少死亡96人,分别下降9.9%和5.2%。其中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38起,死亡208人,减少46起,减少死亡人数33人,分别下降25%和13.7%。
2010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0,同比减少0.05,下降2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4,同比减少0.29,下降17.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1,同比减少0.51,下降11%。
说明:
1.本《公报》所使用的数据,均为年度统计快报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中使用的部分指标数据,为省直相关部门提供的行业统计数据。
3.本《公报》中使用的年度畜牧业统计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提供的重点监测数据。
4.本《公报》中使用的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