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经济运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高位,持续做大底盘,放大格局,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进,在变中突破,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长春市局于2018年4月28日发布的《2017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用严谨的语言、清晰的表格和详实的数据对过去一年长春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展示。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长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本文将从经济运行、经济结构、发展潜力、民生福祉和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为读者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发展量质并进实现新跨越
2017年,在东北区域板块和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外部环境下,长春经济交出了一份逆势上行的成绩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0亿元,量级突破6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与2016年相比位次前移一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增速在东北四市中居于首位,经济总量净增543.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是继2013年增长8.3%后,历时四年奋力拼搏,年度GDP增速重返8%的中高速增长平台。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再创新高,粮食总产量达993.1万吨,增长0.5%;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50.1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94.8亿元(不含农户),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54.6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22.8亿元,增长10.3%;单位GDP能耗下降4.6%。经济发展实现量质并进,全省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在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深入实施“优化一产、抓牢二产,提升三产”的发展战略,转方式、调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175.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039.7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8:48.6:46.6。与2016年相比,一产降低0.6个百分点,二产降低0.8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4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去产能方面,截至12月末,水泥产量连续9个月下降,特别是6、7、8月份降幅均在20%以上;去库存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7%;降成本方面,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9.39元,同比减少0.09元;大力补齐新产业短板,短板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六大千亿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7.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5.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8.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2个百分点。
(三)需求侧结构不断改善
1.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全市着力引进了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投资底盘不断扩大。在7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和1084个亿元以上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194.8亿元(不含农户),增长11.5%,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58.9亿元,增长20.4%;完成工业投资2537.8亿元,增长9.9%。完成服务业投资2613.7亿元,增长12.8%。
2.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22.8亿元,增长10.3%,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284.6亿元,增长10.5%,排名前30户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12.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继续回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52.5亿元,增长1.9%,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822.6亿元,增长1.8%;出口129.8亿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74.2亿元,增长14.2%。
三、经济发展潜力强劲,新优势新动能新活力加快释放
(一)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彰显新优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抓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示范点建设,推动长春科教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年专利申请量14995件,授权量819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6.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256件,增长7.8%;发明专利授权量2607件,增长31.5%。全年登记的科技成果115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2.8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2亿元。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7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61户,分别是去年的2.7倍和3.9倍。
(二)规模以上工业新动能加速释放
工业领域中,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和新产业蓬勃发展,地方工业和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357.9亿元,增长10.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9%,多用途运动型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分别增长23.2%和73.7%,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新产业分别增长19.3%和18.0%;地方工业全年增加值实现1061.1亿元,增长10.3%,高于全市工业1.3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857.8亿元,增长9.5%。
(三)服务业“三新”经济释放新活力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039.7亿元,增长9.0%,增速高于GDP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全市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3.1%。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96.1%,商务服务业增长3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7.5%。
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度不断提升
(一)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暖流计划”惠及城乡居民893万人次,不断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全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4.03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41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6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67.7元,比上年增长6.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873.6元,比上年增长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比上年增长6.8%。长春连续十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社会事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社会保障不断扩大
统筹推进医疗、住房、养老和社会救助等各项民生事业,2017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7.7万人,比上年增长3.1%。2017年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7.4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3.4万人和116.2万人。全市建设保障性住房7053套、建筑面积34.1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75324.68万元。改造棚户区住宅13377套,回迁安置居民10998户。截止到2017年末,全市城市居民9215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11346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在民政部门注册养老服务机构共有332家,总床位数32036张。其中:国家办养老机构5家,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233家。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94所。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98亿元。募集善款2467万元,总支出慈善募捐款1741万元,受助群众达2.5万人次。
(三)强制关停重度污染源头企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末,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9.4分贝。为改善空气质量,全年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25户,基本淘汰黄标车和燃煤小锅炉,全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级天数276天,占总天数的76.2%,其中,优级天数62天,占17.1%;良级天数214天,占59.1%;空气首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每立方米46微克,比上年持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每立方米26微克,比上年下降2微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每立方米40微克,比上年持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五、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团结奋进共建美丽幸福长春
回首2017,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仍是长春市最大的市情。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时起点看,长春正全面步入经济底盘不断壮大、经济实现跨越转型的攻坚时期,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创新的攻坚时期,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城市治理水平向现代化迈进的攻坚时期,科教优势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攻坚时期,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产生活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的攻坚时期。“五个攻坚期”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但我们坚信,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平稳地度过攻坚期,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长春。风劲帆满图新志,团结奋进正当时!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前所未有的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