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节点,也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辽源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正视现实,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现
(一)三产贡献显著增加,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2017年,辽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1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从贡献率来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33.1%和49.1%。第三产业成为驱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上升0.1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成果逐步显现,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952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9%。
(二)民营经济发展稳定,经济贡献逐步增大
2017年,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8659户,比上年增长7.5%;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7万户,比上年下降7.3%;民营“三上”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个数发展到611户,比上年增长2.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33.9万人,比上年增长2.4%;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2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民营经济实缴税金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为5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5,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价格指数小幅波动,总体处在合理区间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八大类消费呈现“七升一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上涨2.0%、3.6%、8.3%,是影响全市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3.8,上涨3.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5.3,上涨5.3%,说明当前工业企业经营形势较好。
(四)财政收入降幅扩大,民生支出力度加大
2017年,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6.29亿元,同比下降12.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8.34亿元,同比下降24.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3个百分点。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1.78亿元,同比下降6.6%;非税收入6.56亿元,同比下降43.4%。非税收入占比35.8%,低于去年同期12.1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支出12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农林水、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103.1%、64.8%、46.9%、3.6%、3.9%。
(五)金融市场持续活跃,各项贷款支撑有力
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8%、7.4%,实现了平稳增长。从存款情况来看,住户存款4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比80.0%;非金融企业存款45.80亿元,比上年下降17.9%。从贷款情况来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33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0%;住户贷款10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各项贷款增势强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调整步伐逐渐加快
(一)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牧业总体形势较好
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70万公顷,同比下降1.1%。经济作物面积6053公顷,同比增长1.0%。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0.97万公顷,同比下降3.1%,减少6634公顷;水稻种植面积2.04万公顷,同比增长5.3%,增加1021公顷;豆类种植面积3369公顷,同比增长1.7倍;谷子、高粱种植面积分别增加137公顷和485公顷。种植结构逐渐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倾斜。全市猪、牛、羊饲养量分别为71.6万头、84.6万头和9万只,分别同比增长1.4%、下降5.7%和增长1.8%,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二)第二产业发展平稳,提质增效态势良好
从规模以上工业情况来看,2017年全市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近八成行业产值比上年有所增加。“两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933.29亿元,增长5.2%;“五大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326.03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减少4.4亿元,比上年少亏52.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8%,增幅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成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建筑业情况来看,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12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9个百分点。
(三)三产发展趋势向好,服务业驱动力增强
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高于上年同期14.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贡献率16.0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到5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户。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有所推进。随着全省服务业“降准”工作的深入,服务业攻坚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三、投资结构亟待改善,需求动力略显不足
(一)投资增长势头放缓,工业投资占比提高
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40.68亿元,同比下降2.7%。从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完成441.33亿元,增长9.3%,占总投资比重为68.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9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额68.47亿元、462.28亿元、109.93亿元,同比增长51.9%、8.2%和下降41.0%。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重为10.7:72.1:17.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9.8个百分点,呈现出投资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投资形势不容乐观。
(二)消费市场运行良好,城乡市场发展健康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18亿元,增长5.7%,增速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开展“千企促销”行动和“促消费、稳增长”百日攻坚收到实效,促进了城乡零售额的同步增长。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18.15亿元,同比增长5.9%;乡村实现零售额21.03亿元,同比增长4.5%。城镇零售额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94.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个百分点,对消费的贡献较大。从消费形态来看,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211.96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88.6%,是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餐饮收入27.22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出口增势依然强劲,进口市场形势低迷
201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67亿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实现出口总额13.04亿元,增长20.0%;实现进口总额4.63亿元,下降48.0%。出口增速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铝型材、袜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辽源市获批国家级出口袜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实现吉林省工业制品出口示范区零的突破;进口市场主要依托企业进口生产设备、配件等,企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较为缓慢。
四、城乡建设扎实有序,民生福祉惠及百姓
(一)交通运输更加快捷,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2017年,改造建设市政街路34条,建设各类管网67公里,9个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同步开工。全市公路总里程4944.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85公里,一级公路193.16公里,二级公路496.38公里,三级公路77.98公里,四级公路4026.48公里。2017年新建公路29.66公里。伊开高速二期、集双高速辽源段开工建设,完成辽西线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辽白一级路维修改造。辽源至北京直通列车、辽源至长春客运城际列车开通运行,四通高速铁路前期和辽源机场选址工作进展顺利,“气化辽源”、“引松入辽”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二)民生工作持续增进,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2017年,全市实现减贫5753人,退出贫困村16个。“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被评为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扶持创业689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7万人次。全地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67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5元,比上年增长6.7%。养老金、失业金和城乡低保同步提标,社会救助受益群众达到4.6万人。全市全面启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配餐计划。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价,人均住院费用下降7.14%,首批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安置保障性住房4520套,城区新增居民管道天然气用户2万户,农网光纤入户覆盖28个乡(镇)、3万余户。
(三)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实施“袜乡管家”工程,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分别下降14.5%和5.4%。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年”建设活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下降7.5%。连续33年实现无重大森林火灾。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浓度年均值为59微克/立方米和18微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Ⅱ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8天,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Ⅲ类水体标准。
《辽源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2017年全市人民群众在“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这一年里取得的新成就、新发展。回顾过去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面对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落的态势,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辽源市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应对经济下行和市场风险的韧性弱、回旋余地小,产业增量提质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艰巨繁重,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后续投资增长乏力,财政持续增收困难等实际问题。
2018年,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始终要把发展和民生牢记在心,敢担当、不推诿,善作为、求实效。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着力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继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推进辽源城市创新转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