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紧紧围绕以创业、创新为核心促进全市就业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基础,广开就业渠道,做到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同时,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平台建设,切实增加就业容量。2017年,全市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明显改善,辽源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3.19万人,比上年增加4818人,同比增长3.8%。
一、全市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2017年,辽源市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稳定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3.19万人,比上年增加4818人,同比增长3.8%。
(一)从规模上看:“四上”平台企业人员与“四下”人员实现双增长
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四上”单位人员为7.97万人,比上年增加3192人,同比增长4.2%;“四下”单位从业人员为5.2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6人,同比增长3.2%。
(二)从执行会计制度看,呈现全部增长态势
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为8.80万人,比上年增加0.40万人,同比增长4.7%;事业单位为3.1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人,同比增长1.0%;机关单位为1.23万人,同比增长4.5%。
(三)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人员呈现“一增两降”态势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人员呈现“一增两降”态势,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5.21万人,同比下降1.3%;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为0.14万人,同比下降15.3%,减少幅度较大;其他单位从业人员为7.85万人,比上年增加5750人,同比增长7.9%。
(四)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行业人员分布不均衡
从行业分类看,人员变动数量较大的行业为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4.67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同比增长10.8%;采矿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79万人,比上年减少1188人,同比下降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0.34万人,比上年减少901人,同比下降21.1%。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及制造业,期末人数分别为1413人、2152人、2909人和46685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9%、19.6%、16.0%和10.8%。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采矿业,期末人数分别为3365人、1696人和17894人,分别上年同期下降21.1%、12.0%和6.2%。详见表一。
表一 2016-2017年辽源地区城镇地域非私营单位按行分从业人员情况对比表
|
指标名称
|
年末人数(人)
|
|
2016
|
2017
|
相差数
|
增幅%
|
非私营单位总计(I301)
|
127105
|
131923
|
4818
|
3.8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
|
|
|
|
(一)农、林、牧、渔业
|
2463
|
2374
|
-89
|
-3.6
|
(二)采矿业
|
19082
|
17894
|
-1188
|
-6.2
|
(三)制造业
|
42118
|
46685
|
4567
|
10.8
|
(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266
|
3365
|
-901
|
-21.1
|
(五)建筑业
|
4064
|
4385
|
321
|
7.9
|
(六)批发和零售业
|
2508
|
2909
|
401
|
16
|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016
|
2906
|
-110
|
-3.6
|
(八)住宿和餐饮业
|
237
|
252
|
15
|
6.3
|
(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927
|
1696
|
-231
|
-12
|
(十)金融业
|
4789
|
4756
|
-33
|
-0.7
|
(十一)房地产业
|
1800
|
2152
|
352
|
19.6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89
|
1413
|
824
|
139.9
|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493
|
1460
|
-33
|
-2.2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773
|
2697
|
-76
|
-2.7
|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81
|
173
|
-8
|
-4.4
|
(十六)教育
|
13231
|
13417
|
186
|
1.4
|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
7404
|
7667
|
263
|
3.6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992
|
1003
|
11
|
1.1
|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4172
|
14719
|
547
|
3.9
|
(五)从人员类型分组看,呈现“两增一降”特点
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期末就业人数分别为12.64万人、0.13万人和0.42万人,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和1.9%,劳务派遣人员比上年同期下降14.1%。
(六)从县区分布看,实现“四增两降”
六个县市区中只有市直和西安区人员减少,其余都不同程度增长。人员增加最多的是开发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3.5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568人,同比增长14.7%;人员下降最多的为市直,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4.1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128人,同比下降2.7%。龙山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6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56人,同比增长8.2%;西安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0.48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33人,同比下降2.7%;东丰县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8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9人,同比增长0.9%;东辽县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6人,同比增长0.6%。各县区从业人员具体情况详见下表2:
表2 2016-2017年辽源市分县区从业人员情况对比表
|
按县区分组
|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人)
|
|
2016年
|
2017年
|
相差数
|
增幅%
|
总计
|
127105
|
131923
|
4818
|
3.8
|
市直
|
42222
|
41094
|
-1128
|
-2.7
|
龙山区
|
15370
|
16626
|
1256
|
8.2
|
西安区
|
4962
|
4829
|
-133
|
-2.7
|
东丰县
|
17998
|
18157
|
159
|
0.9
|
东辽县
|
15383
|
15479
|
96
|
0.6
|
开发区
|
31170
|
35738
|
4568
|
14.7
|
(七)从产业分布看,结构调整明显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0.24万人,同比下降3.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23万人,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72万人,同比增长3.8%。一、二、三产占比由2016年的1.94:54.70:43.36调整为2017年的1.80:54.83:43.37,结构趋于合理。
二、从业人员变动主要原因
(一)按“四上”、“四下”类型
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四上”单位人员为7.97万人,比上年增加3192人,同比增长4.2%;“四上”人员增加的原因为:一是用工量增加。制造业人员为45578人,增加4567人,同比增长10.8%;增加的主要为纺织业人员,龙头企业增加用工量带动作用,如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比上同期增加5060人。二是新进库企业拉动。服务业新进库企业,新增人员529人,同比增长127.2%。成为拉动“四上”人员的主要因素。“四下”单位从业人员为5.2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6人,同比增长3.2%。“四下”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与普查名录库核查后新进库企业单位数增加11户,导致人员增加,制造业新增564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295人。二是与主管部门核实新增企业事业单位10户。三是新招录人员增加。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新增人员1002人。
(二)按执行会计制度
企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企业按订单生产,订单量增加需要大批招录工人,因此增长幅度明显。机关单位增加的原因为公检法等机关招录新的公务员影响,事业单位为教育、卫生等部门新录用工作人员及一些临时性工作人员所致。
(三)按登记注册类型
国有企业人员减少1.3%。减少的原因:一是企业脱离机关管理;二是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正常减员;三是部分国有单位减少聘用的临时人员。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减少15.3%。减少的原因:一是集体企业效益不好,正常裁员;二是集体企业改制,单位个数减少。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增长7.9%,增长的原因:一是新进库的规模以上企业,带动人员增长;二是用工大户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如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比上同期增加5060人。
(四)按行业类型
影响较大的主要行业人员增减变动原因:人员减少的原因为:一是受市场需求下滑影响,以及企业正常人员退休减员,导致采矿业用工减少1188人;二是企业改制,如电厂由原来的国有单位改为国有其他类型,单位所在地为乡村,因此不在统计范围内,导致人员减少901人;人员增加的原因:制造业人员增加4567人。一是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原因:一是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量增加,如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新增5060人。二是新入库的企业拉动作用。批零、租赁服务业新增人员1225;三是机关事业人员新招录人员增加。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新增人员1002人。
(五)按人员类型
在岗职工新增4950人,增加的原因主要:一是企业订单增加,用工人员增加。二是机关事业单位新招录人员增加。劳务派遣人员减少213人,减少原因为企业减少劳务派遣人员用工。其他从业人员增加81人,为新增一些临时用工人员。
(六)按县区分
人员变化较大的为开发区、市直和龙山区。开发区新增人员4568人,为袜园用工量增加。市直人员减少1128人,主要原因为电厂退出统计范围导致。龙山区人员新增1256人,主要原因为新进库企业6户。其他县区变化不明显。
(七)按产业分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均有增加,原因为新入库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中纺织业发展需求,人员大幅增长,拉动整个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加。
三、就业面临的问题
全市紧紧围绕以创业带就业,保就业惠民生的积极政策,努力推动创业、就业工作不断发展,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从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但在看到就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形势、就业结构等突出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仍需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一)就业人员不稳定
部分行业季节性用工明显,淡旺季差异较大,如建筑业随着开工企业和开工项目的增减,影响企业用工人员的稳定性。
(二)行业人员分布差异明显
2017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为4.6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5.4%;采矿业从业人员为1.7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为1.4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2%;这三大行业从业人员合计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0.1%;从业人员较少的三个行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人员合计为0.14万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行业间人员分布差异十分明显。
(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不均衡
随着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劳动力市场冷热不均、供需问题更加凸显,仍面临着求职难与招工难的矛盾。2017年末,第一产从业人员为0.2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2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4.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7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3.4%,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相对增加,但仍需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
(四)县区从业人员分布不均
受县区单位个数、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人员分布差异明显。企业的规模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市辖区年末从业人员为9.8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4.5%;东丰县年末从业人员为1.8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8%;东辽县年末从业人员1.5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7%。从业人员分布受单位个数及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明显。市辖区单位个数相对集中,人员相对密集,县级单位个数相对较少,规模较小,影响就业人员的分布。
四、对解决全市就业的建议与意见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就业提供基础保障。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广开就业渠道。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新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二是以创业促就业。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培育和造就新型创业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使全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呈现出新亮点,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培训、鼓励扶持等措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从而实现就业队伍稳定。
三是缩小行业差距。不断规范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间收入差异,从而促进行业就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规范、监督、指导和调节作用,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对低收入缩小贫富悬殊,缓解收入差距带来的矛盾,从而促进行业就业均衡发展。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能力。因此,相关部门加大技能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拓展创新培训形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频率,使新生劳动力能够掌握更多更高的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就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确保就业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是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发挥第三产业灵活多样的特点,拓宽就业方式,提升就业空间及潜力,进一步促就业,稳发展,保民生,实现就业队伍与收入水平协调稳定发展。